按照挡土墙的结构形式划分(这里只涉及几种常见的挡土墙):重力式挡土墙:是以挡土墙自身重力来维持挡土墙在土压力作用下的稳定。它是我国目前常用的一种挡土墙。常见的重力式挡土墙高度一般在5~6 m以下,大多采用结构简单的梯形截面形式,对于超高重力式挡土墙(一般指6m以上的挡墙)即有半重力式、衡重力式等多种形式。薄壁式挡土墙:包括悬臂式挡土墙和扶壁式挡土墙两种;一般墙高6m以内采用悬臂式,6m以上采用扶壁式。悬臂式挡土墙:是由立板(墙面板)和底板(墙趾板和墙踵板)两部分组成;扶壁式挡土墙:当挡土墙的墙高h>10m时,为了增加悬臂的抗弯刚度,沿墙长纵向每隔0.8~1.0m,设置一道扶壁。锚杆挡土墙结构轻,柔性大,工程量少,造价低,施工工艺也比较复杂。广西道路挡土墙鉴定方案
薄壁式挡墙:薄壁式挡土墙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悬臂式和扶壁式两种主要型式。悬臂式挡土墙由立壁和底板组成,有三个悬臂,即立壁、趾板和踵板。当墙身较高时,可沿墙长一定距离立肋板(即扶壁)联结立壁板与踵板,从而形成扶壁式挡墙;老路加固时,考虑扶壁难以在踵板侧做,也可考虑将其做在趾板侧,同样可以发挥作用,但须进行设计计算确定。
加筋土挡土墙:加筋土挡土墙是由填土、填土中的拉筋条以及墙面板等三部分组成,它是通过填土与拉筋间的摩擦作用把土的侧压力削减到土体中起到稳定土体作用的。加筋土挡土墙属于柔性结构,对地基变形适应性大,建筑高度也可很大,适用于填土路基;但须考虑其挡板后填土的渗水稳定及地基变形对其的影响,需要通过计算分析选用。
其它挡土墙柱板式挡土墙 (沿河路堤及基坑开挖中常用);桩板式挡土墙 (基坑开挖及抗洪中使用);垛式挡土墙(又称为框架式挡土墙)。 江西悬臂式挡土墙鉴定方案常见的重力式挡土墙高度一般在5~6 m以下,大多是采用结构简单的梯形截面形式。
挡土墙的分类:按挡土墙的位置来分划分:路堑挡土墙:设置在路堑边坡底部,主要用于支撑开挖后不能自行稳定的山坡,同时可减少挖方数量,降低挖方边坡的高度。路肩挡土墙:设置在路肩部位,墙顶是路肩的组成部分,其用途与路堤墙相同。它还可以保护临近路线的既有的重要建筑物。路堤挡土墙:设置在高填土路提或陡坡路堤的下方,可以防止路堤边坡或路堤沿基底滑动,同时可以收缩路堤坡脚,减少填方数量,减少拆迁和占地面积。山坡挡土墙:设置在路堑或路堤上方,用于支撑山坡上可能坍滑的覆盖层、破碎岩层或山体滑坡。浸水挡土墙:沿河路堤,在傍水的一侧设置挡土墙,可以防止水流对路基的冲刷和侵蚀,也是减少压缩河床的有效措施。
收集资料内容包括:1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意见,程质量监督申报书,施工许可证,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竣工验收备案表(单位工程竣工验收证明书),房屋产权证明书等;2 程初步勘察报告、详细勘察报告、补充勘察报告、补充地基原位测试报告等;3 施工图设计文件,设计变更通知书,设计对质量事故的处理意见等;4 施工技术资料、竣工图等;5 改扩建与加固施工图设计文件及施工技术资料等;6 使用、维修资料等。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编写要求:建筑物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报告编写应遵循客观、科学、公正的原则,报告应文字简练、术语规范、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结论准确。建筑物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 建筑物概况;2 检测鉴定目的、范围及依据;3 检测鉴定项目与内容;4 现场检查、检测结果;5 结构复核验算结果;6 综合分析、鉴定评级;7 检测鉴定结论;8 处理建议;9 附件。扶壁式挡土墙:当挡土墙的墙高h>10m时,为了增加悬臂的抗弯刚度,沿墙长纵向每隔0.8~1.0m,设置一道扶壁。
挡墙跟挡土墙都是建筑学术语,两者就一字之差,但是两者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挡墙就是我们俗称的护坡,是为防止边坡受冲刷,在坡面上所做的各种铺砌和栽植的统称。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了,就好像我们在马路两边的铺的各种人行道,或者高速公路两旁斜坡上种植的各种植被。它可以有效防止泥土的流失。而挡土墙是指支承路基填土或山坡土体、防止填土或土体变形失稳的构造物。可以理解为院子里的围墙、溪流边堆砌的护城墙等。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以下就跟大家一起来看看。挡墙和挡土墙的区别-概念不同:挡墙是保护边坡,不让其继续风化,不受力,一搬用于风化边坡位置。挡土墙用于容易塌方,或土质不稳定的位置,受力的。为了覆盖各种软质岩层和较破碎岩石的挖方边坡以及坡面易受侵蚀的土质边坡,免受大气影响而修建的墙,称为护面墙。挡土墙是指支承路基填土或山坡土体、防止填土或土体变形失稳的构造物。在挡土墙横断面中,与被支承土体直接接触的部位称为墙背;与墙背相对的、临空的部位称为墙面;与地基直接接触的部位称为基底;与基底相对的、墙的顶面称为墙顶;基底的前端称为墙趾;基底的后端称为墙踵。浸水挡土墙是可以减少压缩河床的有效措施。张家界条石挡土墙鉴定推荐
重力式挡土墙的适用范围:墙高h
挡土墙排水设施:挡土墙的排水措施通常由地面排水和墙身排水部分组成。地面排水主要是防止地表水渗入墙后土体或者地基,地面排水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设置地面排水沟,截引地表水。
2. 夯实回填土顶面和地表松土,防止雨水和地面水下渗,必要时可设铺砌层。
3. 路堑挡土墙趾前的边沟应予以铺砌加固,以防边沟水渗入基础。墙身排水:浆砌块(片)石墙身应在墙前地面以上设一排泄水管;墙高时可在墙上部加设一排泄水孔,泄水孔尺寸可视泄水量大小分别采用5cm×10cm、10cm×10cm、15cm ×20cm的方孔,或直径5~10cm的圆孔。孔眼间距一般为2~3m;对于浸水挡土墙孔眼间距一般1.0~1.5m,干旱地区可适当加大,孔眼上下错开布置,下排水孔的出口应高出墙前地面或墙前水位0.3m。
为防止水分渗入地基,下排泄水孔进入的底部应铺设30cm后的粘土隔水层,泄水孔的进水口部分应设置粗粒料反滤层,以免孔道阻塞,当墙背填土透水性不良或可能发生冻胀事,应在低一排泄水孔至墙顶以下0.5m的范围内铺设厚度不小于0.3m的砂卵石。 广西道路挡土墙鉴定方案